【湖南日报】乡村振兴会有时
2018-03-16 12:4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冒蕞湖南日报记者 冒蕞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要求,勾勒出新时代新“三农”的美好图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2018年工作重点赫然在列。
对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农业大省湖南而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尤其重大。既关系到农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又直接影响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群的收入增加,还决定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跨越。
全国两会期间,在湘全国人大代表、住湘全国政协委员们结合湖南实际,围绕“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畅谈看法、提出建议。
振兴乡村,培育新型农民是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常德市临澧县四新岗镇白云村农民沈昌健,在湖南湖北两省调研了10个乡镇后,发现青壮年农民流失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该是农业发展生力军的人,却都纷纷选择了外出务工”。
“能外出去挣钱,恰恰说明他们都是有闯劲、有想法的。”通过和青年农民的交流,沈昌健发现,如果从事农业的收益不比务工低,这些人更愿意留在农村,关键是缺路子、缺技术,“应该通过培训引导,让他们成为懂政策、懂技术、懂市场的新时代新型农民。此外,应该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让他们成为‘职业农民’。”
“支撑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3年村官当下来,让“90后”小伙向伟艺有了独到的思考。这位担任张家界市慈利县零溪镇象鼻嘴村党总支副书记的全国人大代表跟我们聊起了村民的故事。“前些年,慈利县和阿里巴巴合作发展农村电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村里一位姓朱的村民平时就喜欢研究互联网,抓住机会开起了网店,不仅帮村民从互联网上淘来价格实惠的商品,也帮着大家把优质的农产品挂到网上销了出去。”
“老朱还给大家传授互联网知识,在他带动下,许多村民都学会了到网上搜索知识信息,寻找农产品销路。”向伟艺认为,农村并不缺乏像老朱这样自学成才、有独到长处的“新型农民”,这些人才发挥作用了,就能带动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大的改变,而好的政策机遇则是他们发光发热的“助燃剂”。
融合发展,才能保证内生动力源源不绝
曾获评“全国十佳农民”的全国人大代表、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凤凰乡河伯潭村村委会主任杨莉,就是一位典型的新型农民,不仅带领村民种植黄栀子,还创办了农业实验室和黄栀子加工企业,吸收了不少村民成为“产业工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杨莉认为,要提升农业的产值和效益,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搞出特色”,另一方面“必须与科技创新紧密融合”。她进一步建议,或许并不是每个村都有条件搞研发、办企业,这就需要科研机构、实力企业更多地发挥作用,参与到农业发展中去。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融合发展有了另一种注解。在村里任党总支书记的全国人大代表龙献文介绍,这些年,村里利用高海拔丘陵的良好生态优势,搞起了“茶旅结合”,就是将茶叶种植、茶叶加工和乡村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发展。“茶叶畅销国内外,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村里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也一应俱全,从贫困村变成人均年收入达到13618元的‘万元村’。”
“比起单纯发展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更大限度地带来综合效益。”龙献文说,乡村旅游也带动了基础设施的改善,更促进了村民自觉地保护、爱护一方青山绿水,形成了产业兴旺促进村容村貌、生态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
湖南是农业大省,振兴乡村大有可为。全国政协委员、省供销合作总社巡视员李云才说:“要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逐步形成湖南农业农村的特色产业,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逐个抓落实,在巩固粮食、养殖业优势的同时,蔬菜、水果、茶叶、油茶、乡村旅游等都可成为湖南重要的特色产业。”
补齐短板,让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开花”
全国人大代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雷冬竹在基层走访中发现,许多农村产业搞上去了,收入提高了,但村民保健始终是短板一块。一次,在一个村义务体检时,雷冬竹发现,一个45岁农民朋友血压的收缩压高于200毫米汞柱。“村卫生室不是没有体检,也发现了他有血压高,但任由这个‘危险指标’静静躺在他的健康档案里,没有任何干预和保健提醒。”
“乡村振兴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雷冬竹呼吁,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建设应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关注农民的衣食住行,更要关注他们的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
“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仍然存在。”全国人大代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渠阳镇江东大笋坪村农民、靖隆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登云坦言,近年来,国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力度越来越大,然而仍然有一部分农村基本的通组路、自来水、农网改造仍未完成。她认为各地应该梳理清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足的村,明确任务和工作时限进行“整村推进”。
“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需要弘扬传统美德,也要摒弃一些守旧、不良的习俗。”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君武认为,应该大力发挥本土乡贤作用,重构乡土社会的文化依托、延续农耕文明、涵育文明乡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湖南日报北京3月15日电)
原文链接: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8-03/16/content_129446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