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642期 第四版 正文

电子校报 第1642期

返回上一级

闻一多《死水》的意蕴

文灵芝

《死水》是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它并不晦涩,也谈不上朦胧,概念似乎也很明晰,却又让人感到惶惑,其中内含着一种独特的意蕴,致使诸家争论,见解殊异:有人说诗中表现的“丑恶”是黑暗现实的反面,是“另一种力量”,是作者“迷茫的希望”;也有人说,诗人欲用“美”来反衬、反讥“丑”,结果却冲淡、掩盖了“丑”,是败笔。

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时,不妨从文学作品意蕴的三个层次——审美情韵层、历史内容层和哲学意味层入手,对诗歌进行全面解读。

任何文学作品,首先吸引读者的就是它的审美意蕴所带来的美的享受。闻一多曾坦陈《死水》是他在音节上最满意的实验,后来很多人也将其列为闻一多诗中的冠楚。但是,纵然它在语言形式方面体现了三美(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其诗歌的形象和情境中流溢出来的美的情感和韵致,才是这首诗的最大魅力之所在。而这首诗图景、情意和象征的美都是隐藏的,需要我们去发掘,这又涉及到文学语言表意的含蓄性。

诗的第一节写死水之“死”和诗人对待它的态度,无不体现死水的“丑”。第二节,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一对对美丑对应的意象:铜的/翡翠,铁罐/桃花,油腻/罗绮,霉菌/云霞,美丑映衬。把铜绿铁锈,写成晶莹剔透的翡翠、粉嫩灼灼的桃花、柔滑的罗绮、流丽飘荡的云霞,这给死水增添了几分鲜明、绚烂。诗人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法则,抓住死水的表面鲜明、绚烂来力透出污秽、灰暗的现象,作了强烈对比。至此,“丑”全部被“美”所置换。

毛泽东同志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任何文学作品的取材都不可能脱离作者的实际生活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死水》就是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当时历史的反映。闻一多于1922年赴美国留学,1926年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黑暗现实令他心中的梦幻猝然破灭。据饶孟侃说,《死水》是闻一多偶见北京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有感而作。闻一多当时在北京艺专,“三·一八”惨案使他看清了军阀的反动本质,艺专内部的乌烟瘴气,又使诗人心头的愤懑加深。因此,一沟死水触动了他的诗情。诗中的“死水”,可以理解成北洋军阀的反动势力,“清风”可以理解成进步的思潮和力量。

这首诗同样充满了一种辩证的哲学,它将“美”与“丑”两种对立的概念进行了融合统一,这“丑”来自社会现实,“美”则是诗人对现实的艺术化。诗人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法则,将爱与恨的感情融合,从同一个喷火口中喷出,抒发了一种十分深沉隽永的爱国情感。闻一多把这种美丑辩证法引进到他的新诗领域。他在《冬夜评论》里写道:“‘丑’在艺术上固有相当的地位,但艺术的神技应能使‘恐怖’穿上‘美’底一切的精致,同时又不失其要质。”这就是中外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审丑艺术,恶中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