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642期 第四版 正文

电子校报 第1642期

返回上一级

英雄已长眠 明光照人间

戴欣宇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是我的家乡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每一堵城墙都见证过战火,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鲜血。光阴荏苒,沧海桑田,那段动人心魄的传奇却从未因岁月的流逝而被掩盖,所有的辉煌与荣耀都从这里开始书写。它不是一个人的故事,它是一群人的故事,是一座城的传奇。

在那座闻名的广场上,高高耸立的八一起义纪念碑与铺着红毯的升旗台两两相望。每年的八月一日,南昌的人们都会来到这座广场,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迎接国旗的升起。百年前的八一起义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破土,生根发芽,最终,将红色的生机染遍了大江南北。

从纪念碑向西几公里,就是著名的八一起义纪念馆。灰色的楼房,红色的窗框,一切的一切仿佛乘上了时光机,带我穿越百年回到了战火纷飞的1927192781日凌晨2时,一束火光照亮了南昌城的夜空,也照亮了近代中国黑暗的历史。它像一颗流星划破了长久的黑暗,将红色的希望染遍了祖国大地,染遍了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房。在纪念馆的大厅中央,破土而出的的手掌紧握住朝天竖起的枪支,蓄势待发。黝黑的雕塑屹立在鲜红的党旗前,昭示着革命必胜的信念,诉说着不畏强敌的信心。

从一排排展柜前走过,我默默注视着玻璃柜中锈迹斑斑的枪支弹药,每一发都仿佛诉说着沉痛的过往;展览墙上挂着的草帽草鞋,每一件都仿佛呢喃着战争的歌谣。在展馆的二楼,我看见了城市的沙盘,走过了将士们的住房,参观了领导人们的会议室——在这小小的天地中,我仿佛能感受到起义之前那一触即发的紧张,以及战争打响后那声嘶力竭的呐喊。一份份珍贵的文献资料在温暖的灯光下静静安睡,白纸黑字昭示着那段过往的传奇……

在展厅的尽头,有一面长长的石墙,上面镌刻着让所有参观者驻足沉思的文字。那是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1042人按照姓氏笔画依次排列。两万余人的起义军,留下姓名的不到二十分之一。他们中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年过半百的老人。他们是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母、老人的儿女——可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永远无法再回到亲人的身边,甚至他们的名字也在历史的车轮下烟消云散。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无名的英雄,年轻的战士,是他们用信仰点燃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火花,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很多年前,我曾在八一起义纪念馆中担任学生讲解员,向来自五湖四海的参观者讲述这段英勇而悲壮的历史。有肃穆,又感叹,有悲伤,有难以抑制的啜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战士已逝,但那份炽烈的情感,那份不畏万千险阻,誓死打破黑暗的勇气与信念已深深融入每一位华夏儿女的血脉,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2020年夏,在遥远的喀拉昆仑,年轻的戍边战士奋力抵抗凶狠的入侵者,热血洒满雪域高原,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2020年冬,新冠疫情席卷华夏,年轻的白衣天使赶赴一线,冒着生命危险救治素昧平生的患者,一张张请愿书轻于鸿毛却重于泰山……世上哪有岁月静好,不过有人负重前行。

自古以来,就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从枪林弹雨的1927到万象更新的2022,有一种精神从未因岁月的流逝而被淡忘,它像一粒火种,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传承,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英雄已长眠,明光照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