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672期 第四版 正文

电子校报 第1672期


返回上一级

主动的抗争与既定的命运 ——试论《茶馆》的哲理性主题

卞郁彤

“大茶馆,老裕泰,生意兴隆真不赖。茶座多,真热闹,也有老来也有少……”作为中国话剧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茶馆》因其独特的主题内容、精妙的艺术结构、细腻的语言特色而广为流传。直至今日,舞台上的裕泰大茶馆依然攘往熙来,不断上演旧时代的悲欢离合。

《茶馆》剧本共分三幕,分别设置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三个时间阶段。老舍用人物展览式的书写方式展现了不同时代下人物的命运遭际,完成了对动荡时代的侧写。除了被大众所熟知的“否定旧社会,歌颂新社会”的思想主题之外,《茶馆》也是一部充满哲理性思考的作品。在时间跨度较大的故事背景之下,《茶馆》深入探讨了人与时代的关系,体现了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关注。

在这部作品中,老舍分别从人与时代两个角度书写,通过赋予人物选择权来激发人对于时代激流的抗争精神,通过揭露命运悲剧来展现时代对人的巨大影响。在《茶馆》的世界里,人的主体性与时代对个体命运的裹挟并存,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

一方面,《茶馆》赋予了每个人物对自己生活的选择权,不同阶层、不同价值观的人们在同一时代背景下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走出了自己的人生。常四爷决定自食其力,崔久峰放弃仕途,王利发可以决定是否留下丁宝,李三可以选择留下自己的辫子,王淑芬可以选择收留康顺子,甚至王小花也在向父母争取去学校的机会。这种微小生活选择权的赋予使得几乎每个人物都具有了一种向命运抗争的意味。这种抗争指的不是对社会制度、封建伦理这些“房间里的大象”做出的启蒙抑或是革命性质的反抗,而是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个体为了把握自身命运而付出的种种努力。在故事的最后,一生努力的三位老人最终却落到个无人收殓的凄凉结局。于是,他们选择撒纸钱祭奠自己,要知“撒纸钱”本是身后之事,三位老人对于“死亡”的主动祭奠,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他们终其一生在时代潮流冲击下努力抗争、用力生活的人生缩影。

另一方面,《茶馆》也体现了动荡的时代对个体选择的剥夺、对个体命运的倾轧。这种剥夺与碾压在第三幕表现得最为显著,尤其是当亲眷离去,茶馆没落,王利发与同样衰老凄苦的秦仲义、常四爷在茶馆重遇时,时代对人的剥夺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曾在茶馆分离,又在茶馆重聚,是时代的浪潮让他们的命运汇于一处。曾几何时,王利发不断改良,“做了一辈子顺民”;秦仲义开办工厂,办了几十年实业;常四爷则始终自食其力,“凭良心干了一辈子”。但无论做出了怎样不同的选择,活出了怎样不同的人生,混乱的时代终是使得他们的一切努力付诸东流,只留下几粒嚼不动的花生米、一支签过合同的钢笔管和一间即将“拱手让人”的裕泰大茶馆。

《茶馆》通过书写个体对人生道路的种种选择,展现了人与时代的摩擦,同时又呈现了摩擦过后凄凉的结局。以裕泰大茶馆为基点,人与时代之间的拉扯贯穿整部话剧,两方面的对比与融合使得整部作品蒙上悲剧色彩,以至于使小人物的结局也有了英雄般的悲壮意味。

人走茶凉,三杯难和万事。故事落幕,老舍真实而又痛切地将平凡人在历史潮流中可贵的抗争精神、艰苦的人生际遇共同呈现在读者面前。三幕戏剧对应三个时代的时间设置使人与时代的互动关系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既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也描摹出历史背景下时代洪流的猛烈。个人命运的把握需要积极主动的抗争,这是《茶馆》交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