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698期 第四版 正文

电子校报 第1698期

返回上一级

历史书写的另一种姿态:从学术化走向大众化

□许瞻

青梅煮酒论英雄,三国那段“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乱世纷争,向来是广大民众最为津津乐道的历史。而《三国史话》——吕思勉先生平生唯一一部通俗性历史著作,正是基于“人类生而有探求事物根柢之性”,以广博文献为证,从独到视角出发,为口耳相传的三国史增添了深入剖析并进行了真实的历史还原。其中,吕老为历史学术化与普及化融合所做的有益探索,为历史研究和写作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纵观几千年历史书写的事事桩桩,缘起缘落,即便是受过严格史学专业训练的学者,依然无法将个人的思想与情感等主观因素排除在外,更别说已然浮出水面的历史面貌下也隐藏着种种不为人知的真相。因此,历史失真失实的客观存在,为后来的书写者创造了较大的叙事空间,也为历史研究者孜孜不倦进行学术化的向内研究和普及化的向外拓宽提供了不断前行的动力。而吕先生的《三国史话》正是对这段大众耳熟能详历史的向内和向外的拓展。

吕老的《三国史话》并未沿袭传统叙史风格,而是眼光独到地另辟蹊径。这段三国史的开篇便是证明:作者既没有直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魏霸气,也没有描述三国时代的风土人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着眼于东汉末年的宦官、外戚相争,引用大量史实介绍了宦官以及外戚专权的由来,从制度上对东汉末年乱象进行了深刻剖析。而在此之前,人们往往热衷于三国时期种种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以及对宦戚之辈的品评,却很少注意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如此便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陷阱,忽视了无形的制度所造成的深刻影响。不仅如此,出于矫正人们传沿已久的、错误的历史知识的初心,吕老以“替魏武帝辩诬”“替魏延辩诬”等章节的撰写来力图揭示历史的真相。为人熟知的曹操在大众心目中早已有了“乱世之奸雄”的角色定位,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人们便定将曹操固化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残暴不仁,肆无忌惮”的奸诈形象。但在史话中,吕先生通过对《三国志》及其《注》的史料分析,认为曹操并非文学作品中的扁平化形象,实则是文武全才,一代之枭雄也。

在大多数人眼中,所看到的或者所愿意看到的便是通俗化、平民化、贴近生活的历史,而并非是需要检索考证、多重对比之下的历史真面目。因此对于三国的历史而言,大众接触更多的还是流传在民间的演义类文学作品,并且相信那就是真正的三国历史。但历史的吊诡就在于此,因而能否真正洞察历史便成为了民众认知与历史割裂能否弥合的关键所在。

历史的丰富性固然能在第一时间吸引眼球,但只有历史的真实性才是其存在的永恒价值。对于历史的考察必须是在历史情境的框架中加以考证,从而获得真实、触动人心的联系与认知。本质而言,任何学术的研究旨趣绝非是专业术语的复杂组合,而是应当在学术化的基础上做到有效的“去学术化”,让群众在通俗化、大众化的视野中,感受到与历史有血有肉的互动。因此对于当下乃至未来的历史研究者而言,如何利用平易通俗的语言驾驭贴近大众的历史通感,如何实现“从历史中来”向“到生活中去”的转向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而今,吕老笔下这部《三国史话》的诞生,不仅是历史叙述面向大众化、平民化的一大发展方向,更是历史主体——人生活于社会关系中有血有肉的可感证明。穿越时空,是非成败转头空,历史的诉说与低语,从来都不是虚无缥缈的高谈阔论,而是深入人心的娓娓道来。现实的回响和低鸣,也必将在对人民群众的潜移默化中觅得共振共鸣。

(作者系历文院2021级学生)